悬浮固体:如废水中的泥沙、残渣,若进入反应器会覆盖催化剂活性位点,导致催化效率下降;
催化剂毒物:如含硫化合物、重金属离子、氯代有机物,这些物质会与催化剂形成稳定化合物,导致催化剂 “永久性失活”;
高硬度离子:如 Ca²⁺、Mg²⁺,高温下易与废水中的 CO₃²⁻、PO₄³⁻形成水垢,堵塞反应器或换热器管道。
过滤:采用石英砂过滤器、袋式过滤器去除 SS;
化学沉淀:投加石灰、硫化钠等药剂,使重金属、硬度离子形成沉淀去除;
调节 pH:通过投加硫酸或氢氧化钠,将废水 pH 调节至催化剂适宜范围。
采用高压柱塞泵,将废水压力提升至 “高于反应温度下废水饱和蒸气压” 的水平,确保废水在反应器内保持液态,避免汽化导致有机物浓缩。
控制要点:加压泵需具备稳定的压力输出能力,避免压力波动导致反应器内气液分布不均。
分两步升温,降低能耗:
第一步(预热):利用后续 “降温环节” 产生的高温出水作为热源,通过管壳式换热器与低温废水换热,将废水温度从常温提升至 100-150℃,实现能量回收;
第二步(终温):若预热后温度未达反应要求,通过电加热炉或燃油 / 燃气加热炉将废水升温至目标温度,加热炉需具备精准控温能力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有机物碳化。
氧化剂通常在反应器入口前加入,主流选择为压缩空气或纯氧:
纯氧:氧化效率高,需配套氧气钢瓶或制氧机,适合高浓度废水;
压缩空气:成本低,但需更高压力确保 O₂溶解度,适合中低浓度废水;
投加量控制:按 “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 O₂量” 的 1.2-2.0 倍投加,通过气体流量计精准调节。
催化剂装填:将颗粒状催化剂均匀装填在反应器内的多孔支撑板上,形成 “催化剂床层”;
流态设计:废水与氧化剂按 “逆流或并流” 方式通过床层,有机物和 O₂在催化剂活性位点表面发生氧化反应,逐步分解为 CO₂、H₂O 及无机离子;
温控与防结焦:反应器外壁设夹套,维持床层温度均匀;部分高粘度废水需在反应器内设置扰流板,避免局部死区导致有机物结焦。
反应后混合液先进入管壳式换热器,将热量传递给进水,自身温度降至 80-120℃;
若需进一步降温,通过冷却塔或冷却器将水温降至常温,便于后续处理。
采用减压阀将混合液压力从反应压力降至常压,避免压力骤降导致液体 “闪蒸”,确保气液分离稳定。
降温降压后的混合液进入气液分离器,利用气液密度差实现分离:
气相产物:主要含 CO₂、未反应 O₂及少量挥发性有机,需送至尾气处理单元去除挥发性有机物后,再排放或回收 CO₂;
液相产物:即处理后的废水,需检测 COD、pH、SS 等指标,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后处理。
深度氧化:采用芬顿法、臭氧氧化进一步降低 COD;
吸附: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残留有机物或色素;
生物处理:若出水可生化性提升,可接入生化池实现深度净化,最终达标排放或回用。
原位再生:停止进水,通入空气并升温至 300-400℃,燃烧去除催化剂表面的积碳;
离线再生:将失活催化剂取出,用酸液清洗去除表面毒物,烘干后重新装填;
更换周期:根据废水性质,催化剂使用寿命通常为 1-3 年,需定期检测其活性。
反应条件匹配:根据废水 COD 浓度调整温度、压力,避免条件不足导致氧化不彻底;
催化剂保护:严格控制预处理后废水的 SS、毒物浓度,防止催化剂失活;
气液接触效率:确保氧化剂与废水混合均匀,避免局部 O₂不足导致有机物降解不完全;
能量回收:最大化利用换热器的换热效率,降低加热炉能耗。
提交您的信息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